引言——投资非洲的大背景与历史沿革配资短线炒股
大家好,我是阿非利加,你也可以叫我非洲。我拥有12.86亿人口,广袤的土地总面积达到3022万平方公里,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储备占全球的三分之一,石油储量占全球的8.6%,同时也拥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,因此被誉为“人类的摇篮”。
虽然我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,理应成为非洲大陆的佼佼者,但我却被那些高卢鸡和它的邻居所掠夺。正当我民众未觉醒时,他们就将我的近现代历史变为殖民的历史,直到今天,我依然深受殖民遗留下来的阴影所困扰。虽然走进现代,我依旧面临经济落后、政治不稳和民生困苦的现实。
每年高卢鸡掠夺我5000亿美元的财富,享受着高福利的背后,正是通过对我的资源的榨取。而他们的浪漫与激情,却以我的血与泪为代价。然而,我并未放弃抗争。我努力追求自我振兴与发展,试图从遥远的东方找寻一线希望。值得庆幸的是,我收到了积极的回应。
非洲的印象与投资机会
展开剩余87%我们常常对非洲的印象充斥着贫困、落后和脏乱,这些刻板印象虽然有其依据,但绝不是非洲的全部,甚至不能作为我们对非洲的首要印象。实际上,非洲的资源和机遇极为丰富,它对全球格局的变化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。谁能与非洲展开广泛的合作,谁就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增长点,话语权也会随之提升,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第一印象。
法国前总统奥朗德曾说:“如果没有非洲,法国就是第三世界国家。”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法国作为殖民者的恶行,也让我们看到了与非洲合作的战略意义。为了发展与非洲的友好关系,我国数十年来在非洲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和投资。与西方的“投喂式”援助和掠夺性投资不同,我们的投资手段更加高效、实际和可持续,既帮助了自己,也让非洲人民受益。毕竟,论扶贫,谁比我们更擅长?
历史上,我国与非洲曾同样遭遇列强的殖民压迫,情感上有着天然的共鸣。我们与非洲的合作虽起步较晚,但从1955年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那一刻起,我们便开启了与非洲的深度交往。我们提出的“求同存异”方针,广受非洲各国好评。60年代初,我们以坦桑尼亚和加纳为支点,开始对非洲进行援助,并为促进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之间的交流与发展,建设了坦赞铁路。
坦赞铁路,是中国援非最大规模的项目之一,尼雷尔曾高度评价:“历史上,外国人在非洲修建铁路是为了掠夺资源,而中国人则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经济。”在1970年,非洲兄弟国家将我们抬入联合国,这是中国与非洲合作的象征之一。
中国投资非洲的收益分析
投资本质上是一项商业行为,既然是投资,必然要考虑到收益。可以说,我国与非洲的合作,实现了“1 1>2”的效果。接下来,我们从基建、资源和国际影响力三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在非洲投资的回报。
① 中非产业互补,共同发展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,基建行业逐渐进入稳定期,部分过剩产业亟待转移,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迫在眉睫。而非洲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,亟需发展基础设施,尤其是基建项目。历史上,西方殖民主义者为掠夺资源,修建的铁路、公路很少与当地民众需求相关,而在中国的参与下,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得到了根本性改善。
非洲的基建需求是巨大的,尤其是交通、通信、电力等关键设施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,也是提高生产力、减少物流成本、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。更为重要的是,它还加强了非洲国家间的联系与合作,推动了区域一体化,促进了贸易与投资。
中国的过剩产业正好与非洲强烈的基建需求相匹配,双方的合作达到了“1 1>2”的效果。以坦赞铁路为例,它只是中国投资非洲的一个缩影。除此之外,中国还在非洲各国推动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。例如,在莫桑比克建设的马普托跨海大桥促进了当地物流和旅游业发展,而在卢旺达,我们帮助建设的农业灌溉大坝也大大提高了农产量。
中国援建的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非洲的生产力,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。许多西方企业由于担忧高风险而拒绝参与,而中国则敢于迎难而上,将过剩产能转移到非洲,这不仅解决了国内产业的过剩问题,也促进了非洲的初级产业发展。
② 资源合作,满足国内需求
非洲资源丰富,尤其是石油、天然气、金、银、钴、铀和钻石等战略资源,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。以法国为例,每年从尼日尔开采的铀矿,正是为了满足其国内核电的需求。虽然受疫情影响,2020年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资有所下降,但2021年反弹强劲,外资流入达到2020年的两倍。
尽管我国是资源大国,但石油、天然气等关键资源依然短缺。为了避免受到外部市场的制约,我们加大了与非洲的资源合作,通过投资帮助非洲国家开发其丰富的自然资源。在能源领域,我们自2004年以来,积极收购非洲的石油资产,并与多个非洲国家签署了能源合作协议。至2012年,中国已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。
中国通过提供资金、技术和人才支持,帮助非洲开发资源,既保障了国内的能源需求,又为非洲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。在这一过程中,我们兼顾了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需求,促进了当地可持续发展。
③ 安哥拉模式:基建与资源交换的成功实践
在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中,我们探索出了“安哥拉模式”,这是一种“基建换资源”的创新合作模式。具体而言,中国向东道国提供贷款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,并通过长期能源供应协议,将东道国的能源出口收入作为贷款担保。这一模式从安哥拉起步,并逐渐推广到多个非洲国家,成为中非合作的典范。
与西方国家的慈善式援助不同,安哥拉模式更加务实、可持续。它既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基础设施,又通过资源贸易实现互利共赢。这种模式也体现了中国的技术优势与资金支持,使得非洲国家能够摆脱西方国家传统援助模式的束缚,获得更有意义的合作。
④ 国际影响力:合作共赢的全球战略
通过对非洲的投资,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。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,我们通过对非洲的深度投资,赢得了其他国家的尊重与信任。我们的合作模式,不仅为非洲带来了经济发展,也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
结语:
尽管投资非洲并非一帆风顺,但通过多年的努力,我们已经看到了积极的成果。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,而非洲的发展也因此受益。正如周总理所说:“上坡路永远比下坡路难走”,但是中华民族的复兴,必将不可阻挡,世界的未来,必将在东方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